2018.06.20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让参会的院士振奋不已。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贵州的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聆听他们在科技创新领域奋力跋涉的故事。空间有形追求无限85岁的老人,坚持每周工作6天,日均工作八九个小时。他就是我省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利中国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俭——6月9日,星期六。上午9点50分,记者比约定时间提前10分钟来到新利中国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寻访马克俭院士。殊不知,马院士1小时前就来到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精神矍铄的他,时而拿着铅笔伏案画图,时而起身在众多资料中翻阅,完全沉浸在工作中。陪伴他10年的办公桌上,散乱地堆放着手绘图纸和手写稿件。就着这方小小的书桌,马院士用双手绘制出一张张铅笔图纸,创造出众多经典的创新型空间结构案例。出身湖南,扎根贵州。年近40投身科学研究,获得48项发明专利、63项实用性专利,74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85岁高龄依然孜孜不倦,勇攀科学高峰。“工作是我的爱好,一旦投入进去,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