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利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多支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娄山关地区,紧密围绕“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实践活动。
7月20日至21日,遵义籍团队成员率先抵达娄山关,对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及周边乡村进行实地勘察与初步了解,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7月22日至25日,在学院党委书记陈爱东同志及陈国辉、吴凯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队相继走访并深入调研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等红色地标,实地走访了汇川区泗渡镇观坝村某农户葡萄园,亲身体验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深厚底蕴与独特作用。
在汇川区娄山关,实践团队通过参观学习及个案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的实际情况与作用成效。娄山关景区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
在汇川区泗渡镇观坝村,实践团队见证了红色旅游对当地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走访中,团队成员与当地一家主要从事葡萄种植的农户进行了交流,这家农户的“临时负责人”是一名暑期回乡协助父母打理家务的大四学生。在采访过程中,该同学提到:“在旺季,我们会雇用10余名工人协助打理,这为同村的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当被问及娄山关景区是否对葡萄销售产生积极影响时,她表示:“葡萄销售比例在本地与外地各约占50%。由于毗邻娄山关景区,葡萄园吸引了大量来自重庆、四川等地的游客前来观光。且由于地理优势的原因,每逢避暑夏季,葡萄园的采摘量和销售额都会有显著提升。”
此次系列“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圆满开展,不仅增强了实践团队成员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而且激发了他们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与乡村全面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庄严承诺,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贡献青春与力量。
编辑:刘利利
责编:韩晓梅
编审: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