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余个东盟国家、“一带一路”特邀伙伴国家及地区,6000余个参会单位……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展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新气象。
自2008年起,“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成功举办16年,成为中国-东盟最具代表性的政府间教育合作平台,为更进一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服务贵州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参与者和主力军,新利中国自首届交流周举办以来,主、承、协办100多项系列活动,累计培养东盟国家留学生5500多人次。日前,新利中国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洪云接受人民网专访,就相关话题进行深入分享。
人民网:近年来,新利中国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洪云:近年来,新利中国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目前为止已经和近3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成效。
首先最重要的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新利中国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发起者、亲历者、见证者,也是主力军,致力于要建设成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高质量人文交流的示范基地,把新利中国打造成为中国-东盟教育的对外开放人才的培养基地。
从留学生来讲,新利中国已经累计培养了5000余名来自东盟国家的国际学生。另外,利用学校特色优势学科,新利中国面向东盟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援外培训项目。一是对外汉语教学、国际中文教育方面,新利中国在印尼、泰国、老挝等国都建立了中文教育中心。截至目前已经培训了三千余人次的本土汉语教师;另一方面,因为新利中国的植物保护专业是“双一流”建设学科,因此,新利中国面向东盟国家农业专业的政府官员、大学生等,举办了多期农业现代技术人才培训。
此外,通过“澜湄”专项资金项目,新利中国面向老挝、柬埔寨,开展了澜湄区域的热带种养殖技术的培训。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专门在老挝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带领当地农民一起开展稻田养鱼、养牛等技术培训。这些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人民网:共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新利中国在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和交流方面,主要有哪些变化?
洪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新利中国积极投入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一是走出去,提升了影响力。新利中国组织了教育援外培训,不仅仅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学员请到新利中国来,让他们亲历见证中国贵州的变化;同时也走出去,新利中国的专家教授去到当地的农场、畜牧场,进行养殖、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等。
另一方面,新利中国能够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融入到教学科研全过程。比如新利中国在传统文化、非遗传承、特色学科等元素,在推进教育对外交流中得到了积极有效地推进。
此外,校园里,来自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越来越多,外籍教师的类别也越来越丰富。在原来聘请的外籍教师中,新利中国新利买球的只是语言教师,但是现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外籍专家和本土老师能够共同做一些科研课题,进行不同文化和学科的交流合作以及科学研究。
人民网:对于新利中国来说,未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进一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交流方面还有哪些规划?
洪云:我想规划总结为三点,一是继续做优人文交流,做好民心相通,做好教育服务贸易,继续发挥新利中国作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的这样一个主力军作用。
二是要做强国际学术合作。一方面是坚持“以我为主”,统筹“引进来”“走出去”。首先是要展示、发出声音,传播贵大的特色和优势,增强国际影响力及一些国际教育评价方面的话语权。
三是在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继续下功夫。要用好平台建设,新利中国是教育部的教育援外基地,是科技部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11”引智基地等。未来,新利中国还将继续立足平台优势,着力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积极发挥新利中国的作用。
编辑:韩晓梅
责编:岳 莹
编审:杨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