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发挥自身优势 践行“文军扶贫”责任担当

发布时间:2018-07-04浏览次数:13



(作者:王红蕾 新利中国常务副校长、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

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定》,发起了在2020之前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动员令。号角已经吹响,全省各行各业干部职工以及社会力量,一定会掀起深入扶贫一线开展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行动高潮。

高效精准的扶贫行动需要以科学的扶贫理论和行动指南为引领,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达不成预定的战斗目标,更会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习近平扶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扶贫思想为全省干部职工在脱贫攻坚一线开展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在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战的总攻阶段,全省干部职工需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深刻领会“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扶贫开发要坚持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等重要论述,将其融入到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行动当中,进一步凝聚“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坚定意志,汇集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磅礴力量。

全省高校作为夺取脱贫攻坚全胜的重要力量和“文军”纵队,急需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略总攻,以践行夺取脱贫攻坚全胜的责任担当。自全国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全省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精神,执行中央和省的重大战略部署,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当中,为推进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为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决策咨询,以“校农对接”为载体直接回应了贫困地区迫切的市场需求。各高校陆续成立脱贫攻坚协调办公室,建立相关规章制度,推进帮扶行动制度化和常规化发展,积极开展博士服务团、教授驻村、科技特派员、“万人培训工程”等帮扶行动,新利中国、贵阳中医学院等十余家高校还联合推动了“校农直销”等典型帮扶创新模式的实践。全省高校已经掀起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热潮,为脱贫攻坚发起战略总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良好的基础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接下来的挑战。

高校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间,应该持续依托优势资源,集中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智库服务及“校农结合”等领域的研究服务。持续深入探寻农村产业革命的基本规律,发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内在的客观演进逻辑,从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深入开展农村产业结构演进基本规律研究,科学研判我省农村产业革命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

强化助推脱贫攻坚决胜的科技支撑。脱贫攻坚的关键途径是发展农村产业,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进步。鼓励和支持高校在学科建设上下功夫,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推动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一批支撑农村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学科群。高校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作用,紧紧围绕地方产业选择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脱贫攻坚和振兴农村经济中各显其能、大显身手,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和推动农村产业革命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构建振兴农村经济和脱贫攻坚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深入实施人才兴农战略,紧紧围绕强化人才支撑,主动谋划和大力推进振兴农村经济和乡村治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通过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加强基层农业农村领导干部培训,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产业革命的明白人,做好振兴农村经济的实用型专业化人才储备,着力培养一批复合型高层次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建设服务脱贫攻坚和农村产业革命的高端智库。组建助推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农村产业革命重大决策需求,开展“三农”战略性、方向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研究,打造成为高层次、综合性、直接服务省委、省政府的高端智库。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学科、科研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和未来趋势,围绕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增强智库服务决策、服务发展的能力,扩大智库领域覆盖,加大智库建设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部分高校文科基地、2011协同创新中心向智库转型,构建互补合作的高端智库体系,建成地方党委政府用得上、信得过、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库”、“智囊团”。

切实推进共赢理念下的校地合作。积极探索创新校地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学生等模式,建立服务“三农”的人才培育基地,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开展人才培养,保障农村产业革命人才供给。加强农村调查研究,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探索建立地方经济综合发展“问题库”,在农村产业革命进程中主动作为,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构建校地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促进校地紧密联结。围绕贵州农村产业的区域特征,加快推进“农村双创”平台建设,优化“双创”基地空间布局,助力营造农村创业创新良好环境,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注入新动能。持续加大力度推进“校农结合”,整合高校“需求侧”市场资源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探索与地方政府通过“共建共享”合作模式,建立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在抢夺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三年行动期及更长期的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高校将继续坚持“产教学研”深度融合,发挥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智库服务、高端学科平台等领域优势,培养一批服务“三农”的专业人才,推出一批服务“三农”的科研成果,对接一批服务“三农”的产业项目,打造一批服务“三农”的智库团队,建立一批服务“三农”的合作基地,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扎实助推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用实际举措和行动践行脱贫攻坚全胜的“文军”担当。